在相声界,马季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晓,响亮异常。提到马季与相声的缘分,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启明茶社。马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下学后总是和同学们一起到启明茶社去听相声。那时年幼的他,听着相声的表演,常常笑得忍不住从椅子上掉下来,场面既可爱又搞笑。然而,马季的家庭条件并不优越,迫于生计,他不得不去上海的宏德织造厂做了三年的学徒。在那个时期,过日子简直就像在煎熬,三年后,老板觉得生意不好,不得不将他辞退。
从初次听相声到学习相声,马季走过了漫长的道路。起初,他只是处于对这一艺术的初步了解,但到了1956年,他终于有幸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说唱团。某次演出中,他表演了自己的作品《都不冤我》,并因此获得了一等奖。指导他的老师刘宝瑞也因此与他进行了深入的谈话:“小子,这个行业你想干吗?如果你想,就加入这个圈子,我会全力帮助你,我愿意收你为徒,我会认真教你。”马季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:“行,我愿意。”
展开剩余67%广播说唱团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艺委会,由老艺术家们组成。领导看到马季这样一位年轻的演员,愁眉不展,不知道该由谁来指导他。刘宝瑞声称自己负责了他的启蒙教育,郭保全也表示参与了辅导,郭启儒先生和侯宝林大师同样贡献良多。侯宝林更是一口气放出豪言:“三年内,我让他脱胎换骨。”最后,马季得以向多位大师学习,最终他认定自己的老师是侯宝林。侯宝林临终前还特别叮嘱马季:“记住,马季,相声演出时的即兴发挥一定要继续保持。”
随着事业的发展,马季的感情生活也悄然展开。他三十岁那年步入婚姻的殿堂,伴侣是一个名叫于波的女子。两人初次见面时,于波就被马季的独特见解和谈吐所吸引,他对生活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。对于爱情,马季十分直接:“如果你想和我谈,那么就谈;如果不想,那就算了。”听到这番话,于波感到马季真实而诚恳,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。两人经过三年的恋爱,终于步入婚姻。
婚后,于波为马季生下了一个儿子,取名马东。因为工作繁忙,两人不得不将儿子寄养在他人家中。某次,马季前去探望三岁的马东,然而孩子见到父亲时,却一脸陌生,立刻向他敬礼并喊道:“叔叔好!”这一幕让马季顿时泪如雨下。对于马东来说,父亲显得有些疏远,马季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相声事业中而忽视家庭。与父亲聊天时,总是绕不开相声的话题。
于波心中也难以释怀,但她始终选择支持丈夫,认为作为一名男子汉,不应被家庭束缚,而应追求自己的事业。然而,马季希望儿子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,他希望马东能够发展自己独特的兴趣,而不是单纯地受到自己的影响。到了中学时,老师问马东关于他父亲的事时,他总会自豪地说:“我的父亲是马季。”这时,老师们总是肃然起敬,表现出无比的崇敬。
可随着马东的成长,他渐渐选择避谈父亲,毕竟这样的光环对他而言并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意义。最终,马东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并进入了电视行业。起初,马季以为儿子只是一时兴起,但马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,不仅认真工作,而且表现得相当出色。看着儿子的成就,马季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鼓舞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